端午由來
端午由來
端午”二字,原為“端五”,“端”為初也,“端五”即初五,五為陽數,故而稱“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
懸掛艾草
端午在古人心中是個惡日,常設各種可以驅邪的物件。在花草中當以艾草最早、最常見,也最著名。艾是一種重要的藥用植物,治病又可驅蟲。五月正直艾草生長旺期,此時功效最好。端午這一天,人們采摘艾草,編成人形,懸掛在自家門口,祈禱消除毒災。
染紅指甲
端午階前采鳳仙,小缽加礬細細研。
染紅女兒纖纖指,粉白黛綠更增妍。
民間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搗鳳仙花染紅指甲之俗。如《燕京歲時記》:“鳳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開之候,閨閣兒女取而搗之,以染指甲,鮮紅透骨,經年乃消?!?/p>
掛鐘馗像
終南進士舞龍泉,端午時節壁上懸。
仗君辟邪殲群丑,免得鬼魅擾人間。
《事物紀原》中說:唐明皇夢小鬼喧擾,有大鬼捉小鬼食之。問為誰,對曰臣終南進士鐘馗也。因應舉不捷,觸殿階而死,誓除天下虛耗妖孽。明皇乃召吳道子畫鐘馗像供之。后民間亦多供奉。清李福有《鐘馗圖》詩:“面目猙獰膽氣粗,榴紅蒲碧座懸圖。仗君掃蕩幺么枝,免使人間鬼畫符。”即描寫在端午時供鐘馗事。《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鐘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p>
競賽龍舟
江閣登臨頗欲勝,中都子弟冶游成。
盛朝已附屈原老,競看龍船載妓新。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食用棕字
以菰葉裹粘米為角黍,取陰陽包裹之義,以贊時也。
端午節最著名的節俗當屬包粽子和吃粽子。在古代也稱裹角黍,粽子又稱為角黍、筒、水團、白團等,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錐粽、筒粽等。粽子餡葷素兼具,做法花樣百出,充分體現了各地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