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掃一掃,添加麥肯咨詢微信公眾號
 客戶熱線
- 0871-63179280
 地址
- 昆明市永安國際大廈33樓01室(穿金路小壩立交北側)
 傳真
- 0871-63179280
 
?最近幾年,不少組織都先后開展了績效管理。去年年底國資委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全員業績考核工作的指導意見》出臺后,績效管理在大型國企普遍開花。結果如何?據麥肯咨詢的經驗,很多組織都存在不少績效管理的誤區。不走出績效管理誤區,企業可能南轅北轍、事倍功半。現將典型的績效管理誤區總結如下,以供探討。
誤區一:績效能解決企業管理的所有矛盾。
當企業出現業績不佳、人浮于事、不思進取等管理現狀時,不少管理者誤以為只要加強績效管理,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其實,一個組織的業績好壞,功夫在詩外。許多管理現象的本質在于企業沒有清晰的戰略與文化,缺乏系統性思考,而非簡單的績效管理。績效管理的前提是企業擁有明確的戰略定位、業務規劃、競爭策略以及積極進取的組織文化,績效是一個管理工具,可以讓管理更精細、更富有成效,但絕不是靈丹妙藥,不能解決管理的所有矛盾。
誤區二:指標越全越好。
不少組織從經理到員工,對績效管理深惡痛絕。究其緣由,績效指標大而全、包羅萬象。他們認為,考核指標越全越好,希望崗位上的所有工作都能有指標衡量,擔心沒有相應指標考核員工就不干活。
我認為,指標太多有雙重危害。其一,工作重點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長此以往,企業的運營效率受到影響,很難建立自己的獨特優勢;其二,增加了考核的成本及難度。指標的獲取需要企業多個流程節點的支持,經理人要得到客觀、公正的數據,也要花精力,這都增加了績效管理的成本與難度。
誤區三:定量指標比定性指標好。
許多經理人以為,指標最好定量,定性的指標不客觀。其實,定性指標可以通過標準的界定而客觀。我認為,一個優秀的組織,既要關注短期利益,還要關注未來發展。因此,理想的指標既要有定量指標也要定性指標,前者是結果指標、滯后指標,后者是過程性指標、領先型指標。從組織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看,企業需要兩種指標的平衡與取舍。
總之,如果企業績效管理成效性差,我們需要檢討是否存在以上誤區:把績效管理神化、陷入績效管理的技術細節。唯有對績效有正確的理解,績效管理才能發揮作用。
作者:麥肯咨詢總經理??朱章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