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掃一掃,添加麥肯咨詢微信公眾號
 客戶熱線
- 0871-63179280
 地址
- 昆明市永安國際大廈33樓01室(穿金路小壩立交北側)
 傳真
- 0871-63179280
 
2018 年 4 月 8 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2018 年 10 月 28 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正式掛牌, “詩”與“遠方”牽手落地,真正開啟了山西文旅產業加速融合的新時期。大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山西省戰略性支柱產業,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推動著山西文旅產業向多元化發展。
近年來,我省緊密圍繞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以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為基本路徑,把文化旅游業作為轉型發展的支柱型產業進行打造,山西文旅新形象全方位彰顯。 一是堅持景區為主牽引帶動,在繼續做優平遙古城等龍頭文化旅游品牌的基礎上,立足黃河、長城、太行獨有的山水風光稟賦和歷史文化底蘊,加快構建“樂水、尚城、崇山”文化旅游品牌體系,著力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新版塊、三大新品牌。二是積極推動文創產品開發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故宮博物院文化創意中心落戶平遙古城,省社科院文創同大槐樹景區深度合作,國家級文化文物單位文創產品開發試點單位山西博物院入選“百館百企對 接計劃”,文化旅游商品開發走向專業化、高端化。三是大力發展“文化 +”“旅游 +”,深入挖掘景觀 獨特文化內涵,加強文創產品開發,讓“非遺”和 演藝進景區,著力打造高品質的精品文旅路線套餐, 一批特色景區、旅游綜合體、文旅小鎮引領著全省文旅新業態 。
文旅融合的開局之年是2018 年,全省文化旅游業在加強頂層設計、培育市場主體、打造產品業態、 引導品質提升等方面精準發力,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文旅融合方面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何更好地推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是我們需要深入探究和思考的重要命題。
(一)文旅融合機制不活、整合不夠
目前,我省文化和旅游機構改革雖然已經基本完成,但是離發揮“1+1>2 效應”還有較大差距, 理念的融合、職能的融合、業務的融合還沒有真正實現。一些工作的謀劃、推動還停留在文化和旅游兩張皮的狀態,融合發展理念有待深化,頂層設計有待加強,具體路徑有待清晰,工作協調對接有待暢通,構建新型文旅產業體系、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任務還很艱巨。
(二)文旅融合領域不寬、層次不高
無論是從“行、游、住、食、購、娛”傳統旅 游六要素來考量,還是從“文、深、慢、漫、精、 境”全域旅游六要素來把握,都存在著產業鏈過短、 輻射帶動作用不足等問題。景區管理運營水平普遍不高、定位不準、缺乏文化提煉、營銷手段缺乏新意、渠道老化、演藝缺乏高水平制作、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敏感性不夠等,出現了“喜歡的景區沒貨,有貨的游客不愛”、游客去過一次再不會去第二次的現象。
(三)文旅資源利用不足、挖掘不深
山西文化歷史底蘊深厚,但是如何將這些優勢 轉化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的問題還有待深思。山西旅游景點眾多,歷史文化元素與現代產品設計的深層次融合還有待進一步提升。近年來,全省文化和旅游產品雖然不斷豐富,但是優秀文化產品、優質旅游產品的供給仍然不足:藝術生產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度、缺高峰;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能力還不強;旅游產品“星星多,月亮少”“遍地珍珠,缺少項鏈”,產品業態供給與旺盛的市場需求不匹配、與豐富的資源稟賦不匹配;觀光經濟特征明顯,深度挖據歷史文化內涵、 大手筆創意策劃旅游產品不夠;規模速度、質量效益矛盾還比較緊張,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山西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四)文旅市場體系較窄、營銷不強
目前,全省文化和旅游企業已具備了一定的數量和規模,但是文化旅游企業普遍“小、散、弱、差” 的現狀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產品的附加值不高, 吸引力和競爭力不強,高質量轉型發展能力不足,特別是國有文化和旅游企業體制不順、機制不活, 資本運作能力差,核心竟爭力弱,離市場化、公司化、 專業化運營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在營銷方面存在特色資源挖掘不夠、宣傳營銷方式較為單一,產業融合性不強等問題。目前來看,我省旅游新產品新業態供給不豐富,景區產品結構單一,旅游商品和演藝短板依然突出。大多數旅游景區產品結構單一,以觀光型產品為主導,缺乏深度體驗、情景再造、游客參與、多方互動、購物娛樂等“二消”產品;旅游演藝形式陳舊、內容單一,地域文化特色不鮮明、供應不足。
(五)文旅配套不夠完善、環境不優
近年來,全省基層文化站和群眾文化活動場所、 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還存在基層公共文化場所覆蓋面不夠、利用率不高,產品服務不合群眾口味,旅游交通網絡不健全、 通達性不夠,旅游廁所、停車場、應急醫療等設施供給不足、公共服務不配套不完善等問題,特別是文化和旅游設施融合度低,文化設施旅游功能不足、 旅游設施文化品味不高。此外,也普遍缺乏全域旅游布局概念,相比較旅游發達城市,省內大都沒有旅游咨詢服務點,旅游集散中心功能不完善,基本沒有旅游公交線路,景區周邊環境臟亂差現象屢治屢犯,“黑車黑導黑社”欺行霸市、欺客宰客、強迫購物、誘導消費等違法違規行為以及與文化旅游 活動密切相關的酒店、餐飲飯店等場所衛生不達標、 服務不規范等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
(一)建章立制,引導文旅融合健康發展
一是加強文旅融合頂層設計,打破文化、旅游行業壁壘,突破“就文化抓文化、就旅游抓旅游” 的傳統思想束縛,協調文化與旅游在規劃、項目、 資金、節會、產品等方面實現資源信息共享,支持政策共享,發展平臺共享。通過體制改革,以管理權、 經營權“兩權分離”為基本要求 , 成立能直接參與市場競爭的市場主體或引入專業化的文旅開發運營等機構,實現文化、文物的旅游開發專業化、公司化、 市場化發展。二是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規律,深刻把握文化和旅游方針政策,結合文旅融合的時代特征和山西文旅融合發展的實際,科學制定文旅融 合發展的政策和制度框架,凸顯地域資源和文化特色,全面推動文旅規劃統籌、文旅融合規劃創新和“多規融合”,為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提供科學指導和規劃依據 。
(二)挖掘資源,搭建文旅融合發展平臺
產業主體方面,文化企業和旅游企業要加強溝通交流和彼此認同,務實推進項目投資和市場經營等領域的具體合作,打通資源共享、平臺共建、協商合作渠道,形成互聯互通的融合機制;培育一批覆蓋旅游投資、旅游經營、文化創意、文化娛樂、 影視制作等領域的綜合性文旅企業集團;引導省屬演藝、工美、院線等文化主體企業經營開發文化旅游產業,支持省文旅集團開發文化旅游服務和產品。宣傳推廣方面,進一步整合我省文化和旅游資源。加大新媒體營銷推廣,加強與鳳凰網、新華網、人民網等大型門戶網站和推特、臉譜等知名網絡社交平臺的合作,擴大山西文化旅游知名度;充分運用新媒體現代科技手段搭建山西文旅對外及對港澳臺便捷化、立體式互動推介平臺,開展境外專題文化旅游推介。招商引智方面,用足用好國家和省支持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在建設用地、基礎設施配套以及信貸、融資、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通過參加中國藝術節等展演展覽活動,舉辦山西文旅項目大型招商引資推介會,為企業、景區搭建引資引智平臺,加快文化旅游與金融的對接融合,搭建銀企合作平臺,積極引導金融、風險投資機構與具備條件的文化旅游企業合作,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三)整合資源,做大做強特色文旅品牌
一是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在進行建立當地特色文旅品牌過程中,重點圍繞我省華夏之根、黃河之魂、 佛教圣地、晉商家園、古建瑰寶、邊塞風情、關公故里、紅色經典這八大主題文化和楊家將、西廂記、 趙氏孤兒等經典故事 , 傾力打造一批高品質文旅“產品包”“景點群”和“線路套餐”,推出更多面向廣大游客的文化旅游精品。二是加強對文化旅游資源的綜合運用。結合游客的體驗感、舒適便利度等利益關切點,通過影視、動漫、演藝、互聯網、文藝創作等多種手段,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吃、住、 行、游、購、娛各環節和旅游業發展的全過程,體現旅游服務的人文特質。三是促進景區建設與文化創意和設計相融合,不斷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與品質。在景觀設計上要善于研究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將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和文化景觀結合起來,積極開展有關游客滿意度的調查,鼓勵游客大膽參與景區的設計和“末位淘汰”,讓景區更吸睛、 更動心。
(四)面向市場,創新文旅融合營銷模式
一是著力培育壯大文化旅游市場主體。一方面要做“多”主體。放寬市場準入,降低進入門檻, 吸引民間資本、國外資本參與文化旅游開發,扶持鼓勵名家能人、非遺傳承人、專業技術人才創辦文化旅游企業。另一方面要做“強”主體。通過聯合、 兼并、重組、收購等方式,鼓勵重點旅游景區、大型旅游企業和知名文化企業開展縱向、橫向聯合, 培育大型文化旅游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與此同時,重點提升五臺山、云岡石窟、平遙古城等文化旅游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二是積極推進“文化 +”“旅游 +”,拉長產業鏈,構建現代文旅產業體系,謀求多元化發展,為文化旅游業深耕細作提供肥沃土壤。通過業態植入,促進文化、文物的活化利用,深化旅游“+工業”“+農業”“+ 體育”“+康養”“+會展”“+演藝”等,創新推出研學科考、遺址探秘、農業觀光、體育賽事、 養生養老、商務會展、演藝動漫、“文旅 + 互聯網” 等新業態。通過文化創新、創意輔助現代科技手段, 促進文化、文物的升級利用 。
(五)完善配套,營造文旅融合的良好環境
一是積極推動文化與旅游公共服務融合。要著力補短板,完善公共設施網絡,將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納入文化公共服務設施統籌考慮,積極推動公共服務旅游化,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推動文化元素融入基礎設施與旅游公共服務各個環節(如標識標牌、旅游廁所等)。二是積極推動文化旅游一體化發展。旅游運營管理部門開展景區旅游亂象治理工作,建立線上線下游客舉報建議平臺,最大限度發揮游客“共建共治景區,共享景區發展成果”。鼓勵支持結合當地生活習俗和地域文化打造旅游商品一條街、特色小吃一條街、民俗表演一條街、娛樂一條街、文化一條街等旅游功能區,配套建設文化體驗酒店、文化主題餐廳、文化旅游演藝、房車基地、工藝品交易市場等功能項目,構建結構合理、 配套齊全、功能完善、特色鮮明、實用高效的公共 文化旅游服務體系,積極推動文化旅游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