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掃一掃,添加麥肯咨詢微信公眾號
 客戶熱線
- 0871-63179280
 地址
- 昆明市永安國際大廈33樓01室(穿金路小壩立交北側)
 傳真
- 0871-63179280
 
1 混合所有制背景下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義
當前,中國經濟逐漸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國有經濟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作為起主導作用的經濟成分,將“以滿足人民需要為宗旨、以實現國家戰略利益為目標”完美融合,充分詮釋了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意義,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1. 1 以滿足人民需要為宗旨
國有經濟的性質和使命就決定了國有經濟不僅追求效益的最大公約數,還承擔著“為人民服務,以滿足人民需要”的社會責任。 隨著中國經濟逐漸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大相徑庭,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老百姓追求溫飽的年代,到如今從教育、醫療、服務、生態、消費等全方位領域的高質量需求,因此,推動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滿足人民生活新需要有著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 同時,這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生產條件下,生產只是為了不斷榨取勞動人民換取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有著質的不同。 強烈的對比深刻反映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始終踐行“以人民對中心”的偉大意義,并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出發點,切實推動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
1. 2 以國家戰略利益為目標
在新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不斷推動國有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對提升和實現國家戰略利益的目標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國有經濟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更是國家戰略利益的踐行者,能夠放下利潤得失,義不容辭的執行國家的艱巨任務。 因此,面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面對內憂外患以及新的歷史使命的號召下,國有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轉變,對更好實現國家戰略利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2 混合所有制背景下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挑戰
在混合所有制背景下,盡管國有經濟具備初步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但在經濟結構、創新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尚未完成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轉型。 因此本章主要分析制約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挑戰,為國有經濟進一步破除弊端,優化路徑提供思路。
2. 1 經濟結構有待優化升級
一方面,經濟內部結構不平衡。 在第一產業中,有著高價值的領域更容易吸引市場投資要素的投入,進而對傳統的種植業造成投資比例下降等不良影響,從而加劇了農業轉型升級的難度。 第二產業主要匯聚于重工業領域,盡管總量擴張明顯,但生產能力嚴重過剩,故總體來看制造業大而不強。 科技含量高、需強創新能力的新興制造業則仍處于世界同種類同行業發展的淺層階段,處于世界價值鏈的低端。 對比成功邁入高收入階段的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的新興制造業一直保持著不可比擬的比重和優勢。 從第三產業來看,傳統行業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勞動力成本高等原因缺乏核心競爭優勢,增加轉型難度。
另一方面,結構性矛盾導致發展不充分。 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導致高質量供給不充分。 當前我國的供給結構已逐步由供給短缺轉變為供給盈余,低端產品供應過剩,高質量產品供應不足,而對比當前人民對于全方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舊供給已經無法承載新需求的發展。 另外,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受經濟粗獷式發展、工業技術水平不高等因素制約,造成長期以往的資源效率低、環境超負荷,因此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相關產業更應向精細化發展。
2. 2 國有經濟創新能力不足
一方面,實體經濟缺乏創新發展動力,制約國有經濟技術創新發展。 在經歷改革開放 40 余年以來,中國多依靠效仿創新實現了技術的積累,但同時又存在著“重”技術引進、“輕”自主創新的問題。 長期以來,國有經濟對外核心科技的依存度高達 50% ,一些容易遭到“卡脖子”芯片技術甚至高達 100% 進口。 然而,全球高額壟斷利潤主要來源于擁有無可替代的核心技術所帶來的知識產權壟斷,能夠在同類型企業賽道上以超強的競爭力領跑。 因此,國有經濟想要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加大各領域各產業的自主創新研發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國有企業研發能力欠缺。 所面臨最嚴峻與緊迫的問題就是科技研發短缺、科技成果進入市場難以順暢對接、科技成果轉換能力不強,以及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立竿見影的創新體系承載科技成果的產生、對接、轉換成現實生產能力的需要。 比如,科研資源大多集中在專門的科研機構及高校,由于一些理論創新沒有真正反映到實體創新中去,即使創新的理論成果研發出來了,卻難以真正落到實處。 又如,創新活動的獎勵機制不夠完善,無法全面激勵創新者的創新開發,缺乏全面的創新者保護機制,導致創新者權益損失等,綜上所述,都將造成自主創新的動力枯竭。
2. 3 經濟體制機制有待完善
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善。 高投資雖然帶了高回報率,即經濟高速增長,與此同時伴隨著例如房地產庫存、產能盈余、過多的不良企業等制約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因素。 企業本應積極運用創新發展助推經濟增長,但現行的情況下無法有效地進行高質量發展的轉換,因而較少的使用知識、技術等高端要素進行創新,進而延緩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而各地方政府為了增加收入創造就業,只能依靠壓低土地價格吸引資本投資,從側面說明了當前市場發育程度還不完善,制約并影響著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政府管理體制有待完善。 目前政府部門還不能完全實現由管理型政府到服務型政府的過渡、轉變、實現。 一些地方政府仍舊出于對 GDP 增速的追求和財政收入的考慮,鼓勵各領域各行業加入有助于 GDP 增長的投資活動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有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換。
3 混合所有制背景下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優化路徑
在混合所有制背景下,國有經濟不僅要保持原有生機活力,更要善于化危為機,轉危為安,緊扣高質量發展新內涵,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創新發展、推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在探索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中變壓力為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3. 1 優化國有經濟產業結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
首先,不斷改變并且實現傳統產業更優化,推動傳統產業實現升級轉型。 傳統行業想要在消費者追求更高品質的消費時代發揮活力,就必須在生產工藝和設計理念上實現創新發展。 例如對于傳統制造業不斷攀升的勞動力成本,勇于創新,通過研發自動化設備,實現工業化改造,以降低勞動力成本,在高效、高質的基礎上實現低成本。 另外,促進傳統行業實現產業鏈的有序順暢生產,使創新技術能夠順暢的向上下游延伸,從而實現傳統產業轉型,朝著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邁進。
其次,大力培養新興產業,堅持產業導向。 培養出大量高新技術戰略產業,例如新能源、高端制造產業、新型信息技術產業等,并且將這類新興產業的技術應用到傳統產業等不同產業中去。 不斷養育出能夠引領世界發展潮流,躋身世界前茅的科技產業集群,進而打破我國仍處于中低端產業的部分,將我國新興產業打造成位列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核心技術產業行列。 通過大力發展以國內市場為主體的消費格局,巨大的國內市場將給產業結構升級帶來不竭的原動力,同時將國際需求引向國內,讓具備競爭力的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加速實現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
最后,除無效供給、擴大高質量供給。 要求淘汰低端產業、落后產能的余量、化解煤炭、鋼鐵市場產能過剩,把“僵尸”企業作為總抓手,大量的為產能做減法,進而在供給質量上發力,在高效的基礎上再次增添活力。
3. 2 實施國有經濟創新驅動戰略,提升高質量發展
第一,加強國有經濟創新導向制度。 引入實體經濟績效評價考核體制,將技術創新產出及成果等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等技術創新納入導向指標,在社會企業范圍內積極引導各產業各領域實施國有經濟創新驅動。 進一步建立第三方評估體系,建成由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公共媒體等各種平臺合力參加的創新評估制度。 實行國企員工可以以科技成果出資入股、分紅激勵等現實可行的獎勵機制,以實物來激勵各界人士的自主創新動力,進一步完善對國有企業創新人員的考核激勵機制。
第二,健全經濟創新治理體系。 持續深入國有經濟的治理工作,逐步建立各方積極參與、協同有效、制度完善的經濟創新治理體系。 完善國資委對實體經濟創新治理體制的全方位監督,制定國資委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的重點創新管理專項清單,深入推動考核獎勵政策、試錯容錯糾錯激勵機制、人才評估機制等系列技術創新管理的綜合實踐措施。 用最健全的技術創新治理體系服務于最高程度的科學技術創新,特別是對外部依賴極強的核心技術,更應該緊緊牽住創新這個“牛鼻子”以實現在全球化時代,面對洶涌而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發揮以創新對主導的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三,繼續改善創新生態環境。 盡早健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法制環境,進一步完善對保障專利與技術創新權利的立法,提高科技、人力資源等重要創新要素在價格中所占有的比例,以此來給予創新者更多積極正面的鼓勵,有效引導科學創新,形成對嘗試失敗容錯的靈活激勵機制。 與此同時,也激勵更多的個人與集體積極投入自主研發的行列。 逐步修訂約束技術創新活動的法規體制,建立健全保護技術創新的立法體系,這也將大大提升自主創新的不竭動力。
第四,推進創新融合中外。 當前,我國科技的研發正面臨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向世界發展的前沿迸發的關鍵時期。 促進國有企業通過“走出去” “引進來” 面向國際市場建立技術創新服務網絡,通過主動和國外的研究機構聯合,通過投資收購、參與入股海外的科技公司,深入掌握并研究世界上最新前沿的技術,進一步增強國有企業在世界市場上的技術創新資源配置能力,以實現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飛躍。
3. 3 以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為保障,實現高質量發展
首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完善制度建設是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的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以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導向,也進一步肯定了發揮市場經濟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導向功能和有效的發揮政策功能,更離不開要素市場的全面健康發展。這就需要進一步推動市場體制的改革,構建產權明晰的現代化產權制度,通過強化產權的制度法制化建設,有效保護各類產權,只有清晰了產權,才能充分彰顯資源的效益。 立足于已經存在的要素市場實現市場化配置,從而形成市場定價機制,實現要素市場的供求能夠通過市場機制正確反映其供求關系,消除要素價格扭曲。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是中國實體經濟經營運行的大平臺,要想有效減少價格要素扭曲、產能過剩、清理“僵尸” 產業等,就必須充分發揮好國家經濟技術創新驅動發展策略,加深對經濟機制體制方面的改革,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斷給予相應的制度保障。
其次,通過合理配置政府與市場的要素組合安排,發揮二者相結合的最大公約數,完成由管理型政府到服務型政府的有效銜接。 做到能夠在遵循市場自發規律的基礎之上,政府通過準確洞察市場變化,運用政策來引導市場發展走向,用規劃來引領投資導向,以法制來制約市場行為,以經濟改革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進而實現政府用服務功能代替管理功能。
最后,才有利于推動混合所有制背景下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4 結語
縱觀 21 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實現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 對內,我國已全面進軍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途,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響應新發展格局、順應經濟新常態、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將“為人民謀福祉” 刻入骨髓,加快高質量發展、共享成果普惠、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中華兒女的共同期望。 對外,新一輪科技革命競爭激烈、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霸權主義頻頻抬頭,猶如兵臨城下,中國已錯失兩次革命,在改革開放下才大踏步趕上世界。 如今,實現復興、國之大勢在即,經濟強則國家強,國有經濟承載著國家經濟之命脈,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