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掃一掃,添加麥肯咨詢微信公眾號
 客戶熱線
- 0871-63179280
 地址
- 昆明市永安國際大廈33樓01室(穿金路小壩立交北側)
 傳真
- 0871-63179280
 
????10月27日,第十三屆國際旅交會在昆明舉行,旅交會上各個展館都將地區最有潛力的旅游資源和旅游文化展示在大家面前。走進云南館,民族歌聲回蕩在展館的各個角落,民族舞蹈吸引著來館的人群。文化與生態資源的完美結合充分突出了云南獨有的資源優勢。云南是一個多名族大省,名族文化資源非常的豐富,它具有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獨特的立體氣候和極富魅力的自然生態資源。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旅游資源為云南旅游發展奠定了良好的資源基礎。云南旅游之地無處不見云南文化的魅力。文化不管是對于中國旅游還是云南旅游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文化,旅游從古代開始就已經存在,但在改革開放以后,具有真正現代旅游意義的旅游才發展起來,自1988年才首次將旅游作為一大產業從最初的“旅游事業型”轉變成“經濟產業”,自1992年以來才不斷的推出以中國文化為主旋律的旅游主題,這一目標的提出對促進我國旅游產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進入21世紀,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強勁,迅速成為新興產業。回顧中國旅游發展,旅游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可以說旅游業在創業之初都是以獲取經濟收益為主導,旅游形式和結構也比較單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文化逐漸被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從旅游企業在市場上運作的角度來說,第一個層次的競爭是價格競爭,這是最低層次也是最普遍的競爭方式;進一步上升到質量競爭;最高層是文化競爭。80年代時,學術界也曾經討論過,旅游到底是經濟還是文化,當時于光遠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旅游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又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后來孫尚清先生組織中國旅游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時提出一個觀點,說到“旅游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到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細細想來,這種關系的轉變突出了文化對于旅游的重要性質。因此以在旅游發展的過程,文化性競爭也越來越突出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旅游文化產業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成熟的文化消費市場和產業鏈條,旅游文化產業占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總量的比重越來越大。世界主要文化產業強國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總量的比重也都在10%以上,其中美國、日本達到20%左右。而目前我國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超過了4%,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只有3%,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但是這同時也說明,只要能夠對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進行良好的規劃和運作,我國的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還有很多的上升空間。
我省自改革開發以來始終堅持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近期又將文化產業作為云南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來培育,并堅持把旅游與文化相結合,通過旅游弘揚文化,通過文化促進旅游,使旅游與文化兩大產業在投資多元化、經營多樣化、項目品牌化和產業互動中實現了協同發展。據云南省旅游局統計,2009年我國國內過夜游客6728.4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7.4%;2010年我國國內過夜游客7632.87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3.44%,國內過夜游客收入720.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51%;全省旅游業總收入1006.8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4.24%。2004年至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遞增超過2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5.8%,占GDP的比重達到2.75%。在北京等地占GDP的比重將近5%。旅游和文化產業都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在資源良好,政策扶持的情況下云南文化旅游將成為今后云南旅游的一個熱點趨勢,他的優勢也提下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我國的56個民族中,云南就有52個,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民族的多樣性造就了云南建筑、服飾、宗教文化各方面的的鮮明風格。云南少數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豐富性、原生性及景觀獨特性等文化特征,反映了各民族歷史上不同的社會形態和家庭結構,還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類型、文化差異、審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兼收并蓄。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比較著名的有西雙版納傣樓、景頗族的竹樓,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發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發展形成的“一顆印”等,這些建筑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點。少數民族的服飾也絢麗多彩,各具特色。在語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語種和文字。民族節目也豐富多彩,大致分為宗教祭祀性節日、生產活動性節日、紀念慶祝性節日、社交娛樂性節日。較著名的節日有: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潑水節、納西族的三朵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僳僳僳族的刀桿節等。這些頗具特色的文化節慶為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互動發展,打造文化節慶,樹立旅游文化品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近年來成功營銷的“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等文化旅游品牌,讓深居西南邊陲的阿佤山,撩開神秘的面紗,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滄源的名字,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滄源體驗充滿魅力的佤鄉風情、佤族文化。滄源縣已經把他們的文化打造成了品牌,體現了特有的差異性,具有吸引四方游客的能力,今年5月1日至4日中國佤族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期間,就有國內外旅游者45360人次來到滄源。
二、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
云南悠久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云南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其歷史了已追朔到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昭通人、麗江人、呈貢龍潭人等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和在30多個地點發現的新實施時代文化遺址遺存,進一步說明了云南歷史的久遠。存在于三國時期的古典文化、魏晉文化到唐朝中葉的爨文化、南朝大理文化和元明清以韓文虎為主題的各民族文化,構成了云南2000多點文明發展所積淀的厚重歷史文化資源。為了加大對云南歷史文化的保護和旅游開發建設,自1982年國務院開始公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而云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在西部省區中占據了突出的位置。現在云南省已有10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其中孟連縣娜允鎮被譽為中國最后一個傣族古鎮,黑井古鎮有“千年鹽都之稱”,僑鄉和順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名城還是中國十大魅力古鎮之一,還有“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劍川縣沙溪鎮等等。這些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是云南文化發展較為成熟的地區,只是代表了云南歷史文化的一個小部分。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和人們對文化的重視,省政府在二次創業中提出了首批60個小鎮重點建設,在今年十二五規劃建設中也指出要進一步增強60個旅游小鎮的整體實力,同時抓好150個特色小鎮的建設。仔細觀察這60個重點建設的小鎮,不管是保護提升型,開發建設性還是規劃準備型,他們的旅游資源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以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為主,資源更好的小鎮更是結合了云南特有的自然風光。旅游小鎮的建設不僅加快了鄉鎮的發展,同時也保護了當地的歷史人文景觀,更加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當文化建設發展到較高層次,更加成熟的時候,會讓中國乃至世界去了解云南古老的文化,這就需要文化與旅游真正的相互結合,形成旅游文化產業,加強旅游和文化的相關性,俗話說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
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中國是一個政府政策導向很強的國家,國家出臺的政策對行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在2008年加快云南省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互動發展工作會議上,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田欣就提出了文化與旅游的互動就是最終實現文化與旅游雙贏的戰略思想。可以說這次戰略的提出把旅游文化建設提到了戰略的高度。在2009年7月,胡錦濤在視察云南的時候提出了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同年云南省旅游文化產業規劃綱要也正式明確了以文化助推云南旅游“二次創業”的方向。而在今年10月,文化部與云南省政府就加快云南橋頭堡文化建設,助力云南文化強省在北京簽署了合作協議。這標志著云南文化建設也講迎來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為什么說是一個重要的機遇,回看云南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看到,云南文化產業起步較晚,規模較小,觀念相對落后,產業意識比較薄弱,全社會自覺參與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在實際運作中“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提法普遍流行,使得文化產業成為配角,沒能把文化產業當做一個“朝陽產業”來著力發展。文化旅游需要大策劃、大創意、大制作。云南名族文化資源豐富,但是大多數資源沒能和文化產業很好的結合起來,民族文化商品率低。雖然云南文化人才眾多,但是確缺乏創意能力強的管理、策劃、經營人才。沒有出現文化產業中的“頂層”人才。特別是社會資本進入不足,缺乏融資能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和產品不多。隨著文化市場準入限制的逐步放開,云南的文化管理體制、文化企業、文化產品和文化市場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劇烈沖擊和震蕩,部分發展不成熟、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可能面臨倒閉或兼并的局面,政府和文化產業的關系將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約。而其他省市,像廣東、浙江、山東都在不同的階段提出要建設文化大省的目標,云南處于這樣的階段,不進則退。
政府政策的出臺有利于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要將文化做強做大,完善的基礎設施的最基本的條件。而政府在文化產業規劃中也強調會建設一批有云南特色,民族風格的文化重大項目設施,實施基層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工程,加大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此同時明確了文化產業建設目標和文化發展目標,在繼續推進6大旅游區發展基礎上,著力建設10大旅游文化產業集聚區,10個旅游文化名城,30個民族文化旅游示范縣,60個旅游小鎮,100個旅游文化特色村,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旅游文化市場主體,推進一批有發展潛力的旅游文化重大項目建設,打造一批知名旅游文化品牌,構建6大旅游文化走廊,形成4大國際國內旅游圈,全面提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初步形成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實現由旅游大省向旅游經濟強省的跨越,由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強省的邁進。在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面,基本建立了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至2012年,全省旅游文化產業投資總額累計達到1000億元;至2015年,旅游文化產業投資總額累計達到2000億元。規劃期內旅游文化投資開發建設項目165個,投資額2689.9848億元;再加上民族文化旅游示范縣、旅游小鎮、旅游特色村建設項目700億元,總計投資額為3389.9848億元。最后政府講完善各項旅游文化產業政策,完善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用地政策,完善旅游投融資政策,鼓勵各種經濟成分的社會資金投入旅游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旅游基礎設施健身中的資金問題。建立優質旅游文化資源開發政府擔保機制,有利于國債投入、門票抵押貸款、政府擔保貸款等多種融資方式和旅游開發財稅配套優惠機制。
云南文化旅游有著自身的資源優勢,在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加上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相信云南文化旅游在未來將有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提升云南文化的魅力和總體實力。
作者系麥肯咨詢助理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