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掃一掃,添加麥肯咨詢微信公眾號
 客戶熱線
- 0871-63179280
 地址
- 昆明市永安國際大廈33樓01室(穿金路小壩立交北側)
 傳真
- 0871-63179280
 
創新常與失敗同行
――浦江創新論壇之感悟
麥肯咨詢公司顧問 彭劍芳
在浦江創新論壇--創業者論壇暨創新創業大賽頒獎儀式上,創業者說得最多的就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這句話的背后意味著無數的艱辛與失敗,同樣的話也在觸寶科技CEO王佳梁的口中聽到;聚力傳媒公司(PPTV)CEO姚欣在敘述完一系列輝煌業績后,也坦誠:實際上PPTV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有過失敗的教訓。由此,我們看到,在創新的世界里,失敗不是偶然發生的,它是一種常態--事實上,即便不涉及創新,失敗也是一種必然現象。
為什么創新常與失敗同行?就創新而言,任何形式的創新都是對新事物的嘗試,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也沒有過往數據的支撐;任何創新都是一次變革,是變革就會有風險,這就注定了創新行為的高失敗率。所以,在嘗試創新的時候,失敗是最常見的結果,這是一種規律。甚至我們可以認為,創新的過程就是失敗的過程,即便是最后成功的人,他也會經歷無數的失敗,或者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迎接失敗。反過來,如果你總是成功說明你一直在做沒有新意的事情。
既然在創新活動中失敗是常態,那么我們就該以平常心來面對失敗。
對于個人來說,在創新伊始就要做好失敗的準備,你必須明白不是所有創新都能成功,這樣有助于你更好地接受失敗的結果。其次,坦承你的失敗,失敗的經歷并非一無是處,相反,可能會是一筆財富,在美國,企業更愿意雇用有過創業失敗經歷的人,因為他們認為這些人身上擁有別人所不具備的獨特的經驗和知識。當然這需要你做到第三點,善于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哪些是自身的原因需要改進,哪些是不可控因素需要盡量避免。總之,明白創新經歷的失敗并非個人的失敗非常關鍵,沒有必要因為某次創新的失敗而否認自己。
對于社會來說,一個能夠讓創新者體面接受失敗的環境很重要。關于這一點,浦發硅谷銀行行長Dave Jones對中美兩國的創業環境進行了對比,他認為中美兩國對于接受失敗的態度不同,就硅谷銀行來說更愿意支持有過失敗經歷的公司,而在中國,有過失敗經歷的人總會被貼上“Loser”的標簽,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抹殺創新行為。我們的周邊總是充斥著各種“人生贏家”的成功故事,這些成功人士的輝煌業績總是被說得玄乎其玄,可是對他們曾經所經歷的失敗和挫折卻只字不提。同樣,大眾似乎也更關心馬云現在身價幾何,取得了多大的業績,而對他曾經的尷尬處境似乎沒有多大興趣,人們關心的是他現在有多成功,而不是他經歷了哪些失敗。這是一個以成敗論英雄的社會,在這樣氛圍下的創新者往往比更為寬松氛圍下的創新者承擔了更大的壓力,他們要為失敗付出更大的代價,這讓許多有創新想法的人望而卻步。如果我們能給“失敗者”平等的機會和相應的尊重;如果我們對“成功者”的失敗經歷關注得與他的成功業績一樣多,甚至更多;如果我們能明白即使是“成功者”也經歷過無數失敗,或正在經歷失敗……那我們的土壤會不會催生出更多的創新者以及他們的創新事業?